麦积山石窟宣传合影
向来往游客们现场答疑解惑
9月29日,在国庆来临之际,小陇山林区法院的干警们带着特殊的“教案”登上麦积山,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殷切嘱托转化为一场生动的“生态司法实景课”。在千年石窟群中,法治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一场创新融合。
“这片林区的健康状况,直接关系到石窟的存续。”在第44窟前,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以近期审理的非法采矿案为例,阐释山体稳定与石刻保护的法理关联。游客们驻足聆听,不时发问:“如果发现有人在石窟周边盗伐林木,该如何举报?”法官耐心解答,并展示自主创设的“石窟生态法治体检表”,将抽象法条转化为可感知的保护措施。
此次普法创新推出“点穴式”讲解模式。针对不同石窟的特点量身定制普法内容:在濒水洞窟讲解《水污染防治法》如何防治岩体渗水,在木质结构窟檐前分析《森林法》对古建筑的保护作用。在133特窟前,法官以近期审理的盗伐林木案为例,阐释周边森林覆盖率与石窟微环境的内在联系。法官还发放自主研发的《石窟保护法治导览图》,用二维码链接典型案件庭审实录,让游客在扫码间感悟法治力量。
“原来司法保护可以如此贴近生活。”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一位妈妈感叹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法院联合石窟文化保护部门推出“法治护宝人”计划,邀请游客成为石窟保护志愿者,建立长效监督机制。
作为环资审判专门化的法院,小陇山林区法院正将环资审判经验转化为预防性司法保护体系。“我们不仅要当好生态案件的裁判者,更要做好文化遗产的守护人。”该院表示:“我们正探索建立‘生态司法+文物保护’协同机制,让司法守护从个案惩治走向系统防控。”
秋日暖阳下,麦积山的佛像依然保持着千年微笑。这场特别的崖壁法治课,不仅让游客收获了法律知识,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守护文化遗产的种子。法治正以更柔软而坚韧的方式,为这座千年石窟撑起新时代保护伞。